一些新能源汽车行业人士把2024年称之为“智驾元年”。从特斯拉全自动驾驶软件FSD有望落地中国,到“蔚小理”集体追逐前沿端到端技术路线,再到合资及豪华品牌开始积极与中国智驾供应商合作,几乎每一家不甘落后的汽车公司都在加快高阶智驾落地节奏。
这是在趋于同质化的电动汽车产品上,为数不多还能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卖点。投资智驾自研的造车新势力希望将其转化为技术护城河,而在电动化竞争中失利的传统汽车厂商想借助高阶智驾追回市场份额。
但还没有权威的数据或者调研报告证明,高阶智驾软件功能已经成为了决定销量的核心胜负手。一款产品的成功取决于定价、内外饰造型、操控体验、软件功能、渠道网点以及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高阶智驾变得更加重要了,却可能还没到致命的程度。
不同于过去基础的L2级智驾功能,只具备简单的跟车巡航和车道居中辅助功能,从2023年开始,汽车公司致力于让车辆自动驾驶系统在错综复杂的城市街道像人类一样思考,自行做出决策。
最新的端到端大模型技术让这一想法得到落地,并且快速提升了高阶智驾普及的速度。小鹏汽车CEO何小鹏说,原本需要特别人力堆叠的泛化代码变成了简单的模型,使得自动驾驶系统具备时空理解能力,能读懂文字信息,具备时间观念,理解不同城市特点的交通元素。
小鹏、理想和华为智驾技术加持的企业,均“上车”了端到端大模型,并在今年实现高阶智驾功能“全国都能开”。极氪、零跑等二线梯队智驾厂商也在加快自研进度,确保端到端模型上车。
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吴钊接受界面新闻采访表示,高阶智驾成为了能够带来产品差异化的关键要素,而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白热化,容错率变得更低,汽车公司更需借助智驾能力为在淘汰赛中取胜争取筹码。
事实上,从多屏联动到AI大模型,近两年智能座舱技术迭代同样迅速,但该功能的实际体验,很难得到精确量化。而高阶智驾可以通过所谓的开城数量、芯片和激光雷达等硬件配置以及智驾使用里程等直接指标,进行比较和向用户传播。
这有利于汽车厂商在智能化竞争下半场抢占用户心智,树立科技领先的标签。惠誉评级亚太区企业评级董事杨菁向界面新闻表示,从消费者层面看,智能驾驶引领颠覆性的技术变革,相当于手机进入到智能手机时代。
“尽管智驾的好用程度难用客观数据去衡量,但消费者会要求厂商具备技术上车能力,而这一现象在定位高端的车型上表现更为突出。”
咨询机构麦肯锡发布的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提到,中国消费者会建立起对高阶智驾的明确需求。对中高价位的智能电动汽车而言,包含城区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内的高阶智驾,将逐渐成为难以让消费者妥协的“必含项”,进而给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尚无建树的汽车公司带来极大压力。
杨菁认为,对于不同基因的汽车品牌,消费者对智驾能力的信任程度不一。传统汽车品牌厂商提升信任度最快的方式是找到具有品牌效应的智驾供应商,即使这会存在将产品定义的话语权和利润池拱手相让,自身沦落为代工商的风险。
2024年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华为、Momenta等有技术实力的智驾供应商与传统汽车厂商达成了更广泛的合作,包括比亚迪方程豹、岚图、奥迪、日产、奔驰等企业都选择更广泛利用中国本土科技供应链,缩短研发时间,尽快追赶市场进度。
从实际数据来看,高阶智驾开始对销量产生了影响。理想汽车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郎咸朋介绍,从今年2月到下半年,具备端到端智驾能力的MAX版本车型交付量占比从20%爬升到一半以上。
而去年问界新M7在营销牌上,首先将高阶智驾功能与驾驶安全相挂钩,带动消费者进店热潮。根据关注终端市场情况车FANS创始人孙少军的数据,由于当时在智驾上的领先实力,直接竞品理想L7、L8的客户回流至问界新M7。
但另一方面,高阶智驾还没有成为决定汽车公司销量的胜负手。吴钊向界面新闻指出,消费者的购车决策取决于品牌、车型外观、价格、销售网点等多个维度,单一因素很难决定销量成败。另外,高阶智驾还只是处于可用到好用之间,想要实现好用再到消费者爱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022年小鹏汽车最先应用城市领航辅助功能车型小鹏P5在上市后,销量表现并未进一步提升,反而因空间、续航以及配置选装等问题受到诟病。今年小鹏汽车发布的15万元级别新车型MONA 03,目前市场在售版本没有具备高阶智驾能力,但上市4个月即迎来第5万辆整车下线。
阿维塔是另一个案例。在华为全面技术扶持下,近两年发布的纯电动车型都没有在市场上掀起水花,直到今年切入增程路线以及推出更低价车型后,月销量才迅速爬升过万。
麦肯锡调研数据显示,尽管消费者对各类自动驾驶功能的兴趣正在提升,但愿意为之额外付费的意愿和支付金额却在下降,其中主推城市领航辅助功能的一线城市的支付意愿下降尤为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多位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的业内人士对智驾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认为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后软硬件成本下降,智驾的渗透率将在未来两到三年时间里得到快速提升。
“消费者不会因为是否拥有高阶智驾去决定购置这款车型,却有可能因为汽车厂商没有这项能力和规划而将其排除在外。”吴钊表示,智驾的长板效应未来几年将快速提高,虽然目前还不明显,但不能成为汽车公司的能力短板。
何小鹏去年底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同样提到,目前空间、成本、品牌仍然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核心项,但智能化程度影响的比重正在不断上升,未来将会成为排名前二的购车参考指标。
明年决心在10万元级别车型上提供高速NOA的比亚迪将有望成为智能化竞争的“鲶鱼”。界面新闻此前独家获悉,比亚迪自研团队近期核心重点是低阶平台的高阶智驾量产落地,最新目标是在明年3月实现超50款车型的适配。
有观点认为,随着智驾的逐步普及,未来或将不再是汽车公司核心技术护城河,也很难有企业做到绝对领先,这牵扯到技术、资源、资金、人才、迭代速度等客观因素,也涉及用户的主观体验习惯及法规的配合。
但杨菁向界面新闻指出,智能驾驶门槛将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更高。头部供应商或汽车公司利用表现优异的智驾技术扩大上车规模,获取更多数据提升算法水准,以此形成正循环,最终将形成头部效应。
理想汽车CEO李想则在近期访谈中判断,L4级别自动驾驶将成为新能源市场竞争分出胜负手的关键节点。今天理想汽车在做的所有事情,是为了L4拿门票,它需要500万辆以上的车跑在路上、掌握基础模型能力以及足够多的钱招募最顶尖的人才和足够的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