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再下“限购令”。9月底以来,随着市场显著回暖,投资者对权益资产的参与热情高涨。数据显示,包括沪深300ETF、中证100ETF、北证50成份指数在内,作为投资者跟踪市场行情利器的宽基指数产品已经频频发出“限购令”。

  业内人士表示,此番“限购令”频发,主要是为了确保基金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同时防止因大额申购导致的市场波动和成份股套利,旨在维持基金的正常运作并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宽基指数产品频现限购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10月以来,追踪北证50、沪深300、科创板100、上证 50、中证500等宽基指数的产品先后宣布限购。

  具体来看,10月31日,南方基金发布公告,为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南方北证50成份指数发起自10月31日起暂停大额申购,限制金额为5000元。同日,博时基金也公告称,博时北证50成份指数发起式自11月1日起暂停申购。

  近期,北证50成份指数产品限购频频。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万家北证50成份指数自10月22日起限购5万元,汇添富北证50成份指数自10月30日起限购3万元,中欧北证50成份指数发起式自10月30日起限购1万元,华夏北证50成份指数则于10月28日起限购2万元。

  也有部分产品在短暂地停止申购后又重新打开了申购,但仍对申购金额设置了上限。11月2日,富国基金发布公告,自11月4日起,富国北证50成份指数限制申购金额为1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该基金原定自10月30日起暂停接受申购。

  无独有偶,招商基金也于10月22日发布公告,暂停招商北证50成份指数型发起式基金的申购。10月28日,该基金恢复申购,但同时仍对单日单个基金账户限购1000元。

  此外,跟踪沪深300指数的产品,以及跟踪科创板100、上证50、中证500等宽基指数的相关产品也都有限购的情况。

  减少基金波动风险

  针对近期宽基指数产品频繁发出“限购令”的现象,沪上一家头部公募的市场部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分析,限购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承接能力是限购的重要考量。当投资者的大额申购请求超过了基金的流动性时,基金公司可能会限制申购,以确保能够承接这些交易。例如,某些小盘股指数产品在面对大量资金流入时,可能会面临价格波动的风险,因此限购可以有效防止市场失控。

  其次,流动性问题也不可忽视。由于近期投资者的交易热情较高,部分产品出现了大额买入,大幅买入可能会导致标的资产的价格剧烈波动,进而影响基金的整体表现。通过实施限购,基金公司能够控制申购金额,保持市场的稳定。

  再者,成份股套利的可能性也是限购措施的考量之一。当市场上出现成份股的套利机会时,套利者可能会利用大量申购指数产品来操控价格。限购能够减少此类操作的发生,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确保基金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运作。

  此外,交易额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某些指数产品在其基金合同中可能设定了交易额度的限制,以避免因资金流入过大而影响投资策略。限购公告帮助基金管理公司在这些限制范围内运作,确保不会超出可控的范围。

  在上述人士看来,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基金公司选择实施限购作为一种风险管理措施,旨在降低由于市场波动带来的潜在损失。这一策略不仅保护了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也为基金的正常运作提供了保障。

  ETF成追踪行情利器

  在前段时间权益市场表现低迷,有不少投资者出于对股市未来发展的信心,不断抄底。其中,又以宽基ETF为抄底主力。在此过程中,宽基ETF的规模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自9月24日重磅政策发布至11月1日为止,境内交易所挂牌上市的ETF数量已经由990只增长至1005只,总规模也由2.87万亿元增长至3.52万亿元。

  部分宽基指数产品的规模也一路水涨船高。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为例,作为股票ETF产品中的代表之作,该ETF的管理规模于最近一年间实现了飞跃式增长。2023年8月7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突破1000亿元;2024年3月12日,其规模再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2024年9月24日,该产品规模突破3000亿元,成为公募行业首只规模超过3000亿元的ETF。10月8日,该产品的规模再次突破4000亿元,达到了历史性的高点。此外,包括华夏上证50ETF、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在内,多只宽基ETF的规模也纷纷突破了1000亿元。宽基ETF“千亿俱乐部”规模不断壮大。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市场波动加剧,ETF逐渐成为投资者追踪行情的重要利器。其透明的投资结构和较低的管理费用,使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倾向于选择ETF进行资产配置。同时,ETF的规模迅速飙升,反映出市场对这一产品的认可与需求。在当前经济环境下,ETF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选择,也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成为稳健投资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