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段思瑶 每经编辑 裴健如
在欧盟委员会发布关于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初裁结果后,一些中国车企相继发声。
6月13日,上汽集团在对外公布的《关于欧盟委员会反补贴税决定的公开声明》中称:“我们对欧盟委员会的决定深感失望,相关措施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甚至可能对全球汽车产业链的稳定和中欧经贸合作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蔚来汽车也于6月12日晚回应称,强烈反对用增收关税这样的方式阻止全球电动车的正常贸易,这对于全球的环保、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而言是阻碍而非促进。
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于7月4日起针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开始征收临时性关税,对比亚迪、吉利和上汽集团征收17.4%、20%和38.1%的关税,其他积极配合欧盟调查的中国车企将被征收平均21%的关税。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走势持续疲软的不少汽车股在6月13日却出现上涨。截至13日收盘,比亚迪股份、零跑汽车、吉利汽车、蔚来-SW分别上涨5.82%、2.66%、1.69%、1.31%。
潜在关税影响可控
在此次欧盟委员会公布的征收反补贴税企业名单中,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被特殊对待,分别征收17.4%、20%和38.1%的关税。
这一反补贴税是如何得出的?欧盟委员会称,委员会分析了与每家被调查公司有关的大量证据,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与每起案件的补贴水平相对应的临时关税水平。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车企海外销量为468万辆,其中上汽集团出口量以120万辆的规模排名第一。在英、法、德等欧洲13国的中国汽车销量排行榜上,上汽集团2023年以24.28万辆的规模同样位居第一。吉利和比亚迪则分列第二和第三名,在欧洲13国的销量分别是2.24万辆和1.59万辆。
关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电动汽车出海浪潮,目前仍难以确定。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欧盟委员会针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临时性关税,总体上符合预期。”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颜景辉也告诉记者:“欧盟反补贴调查历时数月,行业内都有心理预期,虽然会暂时影响中国电动车出口欧洲市场,但恰恰是在这些不利的因素下,需要中国车企将压力变成动力,加快拓展市场、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保持智能电动化的产业优势。”
在多家机构看来,具备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势的车企在高关税下依然具备竞争力。交银国际分析师陈庆认为,比亚迪宋PLUS在欧盟的定价较中国高接近一倍,利润十分可观,即使加征关税,该车型在欧盟市场也能获得可观的利润。另外,如吉利和奇瑞体量较大的车企,在加征关税情况下同样具有竞争力。但是规模相对较小的如蔚来、小鹏等一众新势力,依靠中国生产再运输进入欧盟市场则影响较大。
不过,欧盟潜在关税的影响,将难以阻碍中国车企出海步伐。陈庆认为,大多中国车企对电池电动汽车征收关税有预期,而且从出口布局来看,基本所有车企首站出口建厂都在东盟国家,充分考虑了地缘和关税风险。欧盟关税落地后,车企会考虑自身发展战略,决定是否在欧洲当地建厂。
税率微调的可能性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委员会在6月12日预披露的临时关税并非最终结果,这也为解决贸易争端留下了数个窗口。
瑞银欧洲汽车行业研究主管Patrick Hummel认为,接受抽样调查的公司现在可对计算的准确性提出意见,到7月4日,欧盟委员会将公布对详细计算的说明,并在公布后立即执行关税,最终措施将于11月4日公布,有效期为5年。因此,理论上讲还有三周的谈判窗口期,从目前来看,相较于欧盟和中国达成协议从而完全避免关税的潜在情景,税率微调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从临时性关税到正式关税生效需要欧盟委员会与27个成员国达成一致。在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披露后,欧盟成员国之一的匈牙利已经率先表态。当地时间6月12日,匈牙利国家经济部部长纳吉·马顿在一份政府声明中表示,匈牙利不同意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保护主义不是解决方案。相反,合作和自由市场竞争才是需要的。
同时,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宝马集团、大众汽车集团均对欧盟反补贴调查初步结果发表声明,称其为“错误的决定”。
Patrick Hummel分析称,若欧盟委员会此次预披露的临时性关税成为最终裁定,预计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是进军欧盟的中国整车厂群体将变得更加集中(即小企业的扩张计划可能受挫),但中国汽车行业龙头企业可能继续推进;二是中国汽车行业龙头企业可能会加快在欧盟进行本土化组装。
陈庆认为,本土化生产未来将成为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市场的主要战略,因为欧盟加征关税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中国车企依靠成本优势从中国出口低成本新能源车到欧洲,因此会有更多中国车企在欧洲本地建厂,此举有助于树立自有品牌形象,节省运费和潜在关税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