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作为一座科教之城,多年来,合肥凭借主动“先手”布局,充分利用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效应,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力推进“科创+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构筑起新的“产业地标”。

一隅印证全局。2023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1%,占规上工业比重54.7%。新增百亿产值工业企业6户、总数22户。

8月24日,继杭州、苏州、深圳后,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主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专业学位教育中心承办、每日经济新闻提供媒体支持的“未来产业”系列论坛落地合肥。来自教育、能源、人工智能、类脑科技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产业领袖、投资人,围绕科技创新、产业落地、支撑体系等,带来了一场有关合肥在未来产业领域独特的发展模式,以及产业实践经验的探讨。

未来产业系列论坛合肥站|何以领跑未来产业?揭秘合肥的创新密码  第1张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未来能源的无限可能

国之重器更是国之底气。

“人类终极能源=80%聚变+20%可再生”,论坛现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科技开发处负责人、聚变产业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孔德峰列出以上公式。

随着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能源确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而化石能源的消耗殆尽以及温室效应的日趋严重,使得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当前能源利用的重点。但是,风、光、水等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受限于地理条件,存在发电不稳定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由氘氚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无排放、无污染、资源无限的核聚变能就成为了不二之选――海水中氘的聚能可用几百亿年,以Li4SiO4和Li2TiO3陶瓷微球为代表的含锂固态氚增殖材料也在国内外被广泛用作可控核聚变的氚增殖材料。

核聚变技术以其清洁、高效的独特优势,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孔德峰介绍说,核聚变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聚变公司总投资规模为62.1亿美元,其中有超80%的资金来自民间资本。截至2024年,全世界聚变商业化公司已有45家。

未来产业系列论坛合肥站|何以领跑未来产业?揭秘合肥的创新密码  第2张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在核聚变研究的庞大系统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分工,目前仍没有哪个国家在全要素的研究中走在世界最前列,但是核聚变的发展与芯片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发展特征非常相似,”孔德峰分析说,“自主搭建聚变堆继承模拟设计平台及关键模块非常重要,这也将是国内核聚变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智能算力驱动未来

2024年过半,“AI”仍是公众讨论中的高频热词。

说到人工智能,就必须提到算力。作为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首要条件,算力就像农耕文明时代的水力、工业文明时代的电力,正在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了230EFLOPS,智能算力规模达到了70EFLOPS,增速超过70%。

论坛现场,中科类脑智能算力事业部业务总监谷家磊以算力为圆心,从生成式AI技术大爆发、工业场景中的生成式网络模型应用等方面向大家科普智能算力技术与算力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观点。

谷家磊介绍,智能算力从云侧以及端侧支撑产业变革。他认为,从云侧来看,智能算力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模型优化和调参,以及模型推理和预测服务等方面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推动行业升级和产业变革。

而在端侧,智能算力能够支撑智能硬件来增强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领域的科技产品,都是智能算力和硬件结合的典型代表。”谷家磊说,“此外,云端协同和边缘计算,也在解决信息收集、优化结构处理、提升算法模型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算力的稳步增长,其对科研和产业的赋能作用也逐步凸显。但是,算力供需失衡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谷家磊表示,海量数据和超大模型参数的需求,使得对算力的要求激增,然而东多西少、区域及行业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使得算力的供需呈现出失衡的问题。

此外,随着算力架构的不断迭代,GPU、DPU等异构芯片也增加了算力统筹管理的难度;而分散的算力中心,使得资源的平均利用率仅为30%,算力的潮汐效应无法获得有效缓解。

未来产业系列论坛合肥站|何以领跑未来产业?揭秘合肥的创新密码  第3张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算力调度平台和AI开发平台,可以有效解决供需失衡问题,降低资源调度门槛。”谷家磊说。

可以说,如果能够寻找合适的商业场景,算力不仅是可以提供生产力的工具,更能为社会提供情绪价值。作为人工智能落地进展最迅速的场景之一,自动驾驶正在重构汽车产业底层逻辑。

今年7月初,工信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20座城市(联合体)入围。这一举措旨在推动网联云控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基于车、路、网、云、图等高效协同的自动驾驶技术多场景应用,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

论坛现场,安徽中科星驰自动驾驶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TO王智灵则从应用层面,以《面向未来的自动驾驶探索、实践与发展》为主题,介绍了自动驾驶的价值、方法、实践和未来。

可以说,需求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关键。

谈及为什么要发展自动驾驶技术,王智灵表示,自己曾在矿山区进行考察,矿山驾驶员在山路上开车的场景深深触动了他。

“虽然自动驾驶与人工驾驶将可能长期共存,但例如矿山运输、干线物流等最危险、最辛苦的场景将最先实现替代。”王智灵说,“从最初的机械汽车到现在的电子控制汽车,到辅助驾驶的汽车,到高阶辅助驾驶汽车,到现在自动驾驶汽车,自动车辆的使用会越来越方便。”

当前,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在合肥骆岗中央公园全空间无人体系观光、售卖、清扫及货运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大众安徽智慧物流常态化通勤服务自动驾驶接驳巴士,以及芜湖港建智慧港口水平运输无人化作业流程等场景中发光发热。

未来产业系列论坛合肥站|何以领跑未来产业?揭秘合肥的创新密码  第4张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王智灵认为,做好自动驾驶的关键也在于数据。未来,我们将从与数据并行,到数据先行。在数据先行的时代中,自动驾驶技术将在元宇宙中学习人的经验和记忆,对应对路面突发情况的状态进行学习,而产品研究、商业落地等也将围绕这样的特点开展。

人工智能+量子

量子,这一看似科幻的概念,正不断从科研成果转变成科技产品,并赋能千行百业,合肥正是量子产业的先行者和集大成者。

20世纪20到30年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玻尔就量子力学展开了一场“世纪争论”。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颁发给法国物理学家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国物理学家约翰・弗朗西斯・克劳泽(John F. Clauser)和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塞林格(Anton Zeilinger),以表彰他们“用纠缠光子验证了量子不遵循贝尔不等式,开创了量子信息学”。

至此,这场历经90年的讨论有了最后的答案。随着世纪争论落下帷幕,人类社会进入了第二次量子革命的新历史时期。如果说第一次量子革命伴随量子力学的诞生而来,让我们拥有了电脑、手机、互联网等经典技术。那么在第二次量子革命中,量子信息技术将为我们带来量子计算机、量子传感等。

坐落于合肥的国盾量子,正是量子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领军企业。本次论坛中,国盾量子解决方案总监张如通以《量子信息技术及应用》为题,科普了量子的起源与发展、现状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当前,量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三个领域,其中,量子通信的产业化程度最高。”张如通说。

量子通信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信息传输技术,其安全性源于量子态的特性。张如通用通俗的语言对这一原理进行了解释。

未来产业系列论坛合肥站|何以领跑未来产业?揭秘合肥的创新密码  第5张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设想一个特殊的盒子,它配有两把钥匙和两把锁。如果放入盒子的物品与锁匹配,取出时物品不变;若不匹配,则取出的物品可能会改变。例如,放入一个苹果,如果锁和钥匙匹配,取出的仍是苹果;若不匹配,取出的可能是梨,”张如通说,“这个例子在量子通信中对应于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苹果和梨代表二进制数据中的0和1,而锁则相当于光子的偏振状态。当发送方和接收方使用相同的偏振状态(即匹配的锁和钥匙)时,可以安全地传输信息。如果有人试图在传输过程中窃听,由于量子态的不可克隆性,信息的状态会改变,从而被发送方和接收方察觉。”

目前,中国搭建了世界上最长的陆地量子通信网络,32个中继站连接了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超过2000公里的距离,每个中继站都能够实现量子态转换和存储,从而保证了信息的连续传输。同时这条网络已经投入商业运行,为政府、金融、能源等部门提供了高效安全的数据服务。

可以说,当今技术发展的一大底层逻辑,非人工智能莫属。人工智能四个字也慢慢从互联网走进了大众的生产和生活。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周伟华分析,在中国,自动化智能是制造业人工智能应用的主要形式。而作为制造业的“命脉”,供应链中人工智能技术也扮演了关键角色。

活动现场,周伟华提到了OODA循环――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到决策智能,再到自动化智能。

“而真正的赛点在于决策智能,”周伟华说,“要真正作出决策,就要对未来进行判断。从供应链管理来看,当我们通过数据了解到市场的现状,那就要从库存、采购、定价、产线安排、定价等方面进行决策。有了这些决策,我们才能做出行动。”

另一个赛点,在于预测。周伟华认为,销售预测至关重要。通过预测,才能够知道人员如何调度,需要哪些补充资料,市场营销策略为何等等。“虽然预测相对来说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工具,但是需要一些特定的场合,而且把它做好仍非易事。”

未来产业系列论坛合肥站|何以领跑未来产业?揭秘合肥的创新密码  第6张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随着合肥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方面的不断探索与实践,这座城市正逐渐成为未来产业的创新引擎和实践先锋。从核聚变能源的无限潜力到智能算力的驱动力量,从量子信息技术的突破到自动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合肥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每日经济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