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抒颖 广州报道 距离宣布增持仅过去四个交易日,万科骨干已经迅速将这一计划施行完毕。7月15日,万科发布公告宣布,公司骨干管理人员增持公司A股股份计划完成。

  根据公告,基于对行业和公司未来发展的长期信心,万科骨干管理人员自筹资金2亿元,自2024年7月10日起6个月内,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委托第三方通过信托计划自愿增持公司A股股份。截至2024年7月15日,万科本次增持计划已实施完毕。

  万科此次增持堪称迅速,但并未在市场上泛起波澜。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万科骨干的行动更像是一种表率,对外界传递与万科共患难的信号。

  房企增持,在近年来并非新鲜事。近期,华侨城股东曾公告将出手“护盘”,而在今年2月中南建设濒临退市之前,其也曾披露高管增持计划。市场情绪未明、股价持续承压,万科骨干站了出来,却很难与趋势对抗。

  火速增持

  万科此前对“股价涨跌”的态度,一度是漠然的。郁亮此前的观点是,“当好农民种好地”,建议卖股票的行为很危险,意指只有基本面提升,才能够提振股价。这种观点无可指摘,但当万科从千亿市值滑落,万科管理层也不得不站了出来。

  根据万科公告,万科骨干管理人员共计1862人计划于6个月内自筹资金2亿元增持公司A股股票,委托员工代表设立的深圳市嘉宏新实业有限公司(简称“深圳嘉宏新”)具体实施增持。且强调此次增持不设定价格区间,增持股份自愿锁定两年。

  深圳嘉宏新作为委托人发起设立了盈鑫信托计划进行增持。出资占比最大的是在万科全职工作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集团党委成员等共15人,上述15人出资约7431万元。

  其时,万科管理层表示,管理团队决定再次推出增持计划,希望向市场各方表达万科管理班子坚定看好行业和公司未来,与股东同呼吸、共命运。同时,万科也表达了对重回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万科表示,上半年持续提升三大主业的经营情况,已建设起面向行业新发展阶段的竞争优势。

  万科此次增持堪称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预披露的份额,市场也给予正面的评价。一位长期持有万科的私募机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管理层这次动作挺快的,说到做到了。”

  尽管行动到位,但此次增持并未带动市场情绪,万科在宣布增持后的股价至今保持相对稳定。截至7月16日收盘,万科股价收于6.92元/股,上涨1.32%,总市值为825.61亿元。而从宣布增持至今,万科股价涨幅为3.13%。

  此次管理层的行动,其实早有预告。4月30日,在万科股东大会上,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就称,“万科今天的股价表现是达不到股东要求的,距离我自己的要求也很远。股东对我们的批评鞭策,我们完全接受,也不会找任何借口,目前正制定管理团队增持股票计划方案。”

  处境摇摆

  万科此次增持没有引发市场情绪的变化,关键的因素是万科的基本面还在继续承压。

  根据万科此前发布公告,今年6月,万科合同销售额为251.3亿元,同比下降30.46%;2024年前6个月,万科合同销售金额1273.3亿元,同比下降37.56%。

  2024年7月9日,万科发布的业绩预告则显示,今年上半年,其预计录得归母净亏损70亿元~90亿元,同比下滑171%~191%;扣非后的净亏损为50亿元~65亿元,同比下滑157%~175%。

  这次预亏虽然在市场的预期内,但是亏损的额度仍然在市场的预期外。万科解释亏损原因时表示,这主要是因为结算规模和毛利率下降;此外计提了部分项目的减值、部分非主业财务投资出现了亏损而且部分大宗交易和股权交易价格低于账面值。

  这就意味着,万科亏损主要还是因为主业的经营遇到了周期的波折。但这种趋势在短期内或许很难扭转。

  一位长期跟踪万科的房企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万科在集中供地后拿的地陆续进入结转期了,我们跟踪看来多数地块很难盈利。万科今年提到的是聚焦三大主业,基本还是和开发业务相关,但在没有拿地的前提下开发业务很难有大的增长,我们觉得万科主要还是靠处置资产来渡过难关,但收效也有待观察。”

  不仅如此,鹏金所旗下多款与万科存在关联的产品延期兑付也让外界再度关注万科的表外负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消息,7月1日,鹏金所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称,公司为多期股权收益权投资产品提供服务,受市场因素影响,所投项目无法按计划实现回款,导致目前部分产品出现延期兑付,这些产品最终都与万科有所牵连。

  一位房企的中层管理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万科的表外对市场来说存在很强的不确定性,因为不知道规模有多大,会有什么后果。鹏金所这个事情的发生市场就有参照物,也说明了之前对万科的一些质疑不是空穴来风。”

  面对市场的疾风骤雨,万科仍然对行业发展抱有信心。

  在此前与投资者的交流中,万科管理层表示坚定看好行业前景,认为本轮政策对症下药,直指痛点,效果明显。万科表示政策会给予市场持续支撑,目前市场的供给水平无论从总量还是结构方面都不充分,活下去并能够提供优质住宅的企业有机会。